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翁佳音專欄】不知幸或不幸,這幾年職業歷史研究者退休當周末農人的老番,突然被擺設成遊客眼中的無言陪襯風景了。每年四月的鐵道花旗木、十一月一、二日國際跑水節,老番的彰化二水頂厝仔陋屋剛好位於節慶蛋黃區,遊人如織。
十一月一日清晨,老番因趕搭十點半高鐵南下高雄,匆匆砍剪清理園中茂密的樹枝,一隊遊客從籬外走過,看水圳,導遊努力說著文史與生態。
老番不知導遊講啥,倒是生平對八堡圳歷史稍有認知與心得,畢竟是生活一部分。對1990年代後半期官方倡導下學者或文史專家所論述出來的新穎跑水節,有一種現場在地職業研究者的尷尬與苦笑。
還好,老番歷史學有彈性,生平厭倦中國式「歷史不容竄改」、「不容置疑」的偽神諭教條,歷史可無盡止辯論。就如「台灣光復」,當然是一時獨斷定義,後來人反省這個歷史「名詞」的虛實、意義時,是好事,是一種當地人的覺醒與再生,也是一種該負的責任。
所以咧,老番餘生好像又有個既新卻舊的課題可探討:八堡圳文化如此官方敘述與官辦發展,究竟對二水好不好?從無言風景轉化成說話人,無須大驚小怪。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著有《解碼臺灣史1550-1720》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