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衡》政治學說故事:國會篇《法‧攻防戰》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李宗衡專欄】

副標:立法技術、權力算計與政治攻防

 

編按:觀察者角色設定

阿公:選舉時愛站遠遠看候選人掃街。他說自己「不是專家,只是看久了,知道什麼是真誠、什麼是裝的」。

阿婆:嘴快心軟,看事情敏銳又敢講。她最喜歡「看人怎麼說,不如看人怎麼做」。評論候選人像在看連續劇。

 

阿公阿婆在里長辦公室看播放國會審法案直播。立委桌椅敲得像打鼓,喊聲四起。阿婆皺眉:「這在審法,還是在比誰能吼得大?」阿公慢條斯理:「條文是工具,鏡頭才是戰場。」

 

其他人好奇:「那到底有什麼法?」

阿婆冷笑:「條文寫得像密碼,直播吵得像夜市,我們懂的只有怒氣。」

阿公補刀:「民主要知情,他們只讓你知『情緒』。」

 

立委拉扯表決順序,法案細節模糊,支持與反對的理由不斷重疊。阿婆搖頭:「我們不是看議案,是看吵架表演。」阿公苦笑:「可悲的是,這些表演直接決定人民的權利。」

 

法國政治學者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認為:「語言不只是傳遞信息,它塑造權力與社會結構。立法表述的措辭,會無形影響民眾認同與制度信任。」

 

美國政治學者 羅伯特.達爾(Robert Dahl,1915–2014) 也指出:「民主不只是投票,更是知情與有效參與。若選民只能看表演,立法就失去真正意義。」

 

立法技術更是「攻防武器」,不是中性工具,這也是為什麼會說國會充滿「攻防」。因為立法技術常常被拿來:掩蓋政策真正目的、在條文中塞入利益(俗稱「小尾巴」)、用程序封殺反對者、用文字設定陷阱、用模糊語言避免政治責任。

 

例如:原本一句「業者應提供資訊」,改成「業者得提供資訊」。一個「應」字變「得」字,整個規範從「強制」變成「可有可無」。這就是典型的技術操作。

 

法案審議拖到深夜,立委疲態盡出,程序匆忙。阿婆嘆氣:「深夜通過的法,天亮就可能後悔。」阿公也無奈:「真正的民主,不是通過法,而是讓人看懂法。」

 

大家圍觀直播討論,意見各異。

阿婆低聲說:「民眾被迫用情緒判斷政策,真正的理性決策不見了。」

阿公點頭:「模糊是最好的武器,越模糊,權力越能悄悄流動。」

 

最後,阿公阿婆看著直播畫面黑掉。

阿婆說:「黑掉的不是螢幕,是透明度。」阿公嘲諷:「如果連立法者都不清楚是替誰寫法,權力算計的政治攻防才是他們的目的。」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