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李宗衡專欄】
副標:政治菁英如何在幕後拉動決策與資源
編按:
阿公:選舉時愛站遠遠看候選人掃街。他說自己「不是專家,只是看久了,知道什麼是真誠、什麼是裝的」。
阿婆:嘴快心軟,看事情敏銳又敢講。她最喜歡「看人怎麼說,不如看人怎麼做」,評論候選人像在看連續劇。
政壇之中,真正的力量往往不是在台前,而是在幕後操手拉扯那看不見的線上。
阿公拿著報紙,指著某個看似不起眼的決策:「你以為選票決定一切,其實民意像棋子,線在幕後拉動每個節點,政治不是直線,是網。」
阿婆聞言,放下手中的茶杯,眉頭微皺:「這些線,外人看不到,但牽動的,是整個國家的命脈。不是制度控制你,而是你以為自由時,心理和社會網絡已經幫你規劃好行動。」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 1933–)提醒,群體壓力和符號化行動能快速塑造大眾情緒,尤其當政治議題被精心設計時,民眾容易被操控而不自知。
英國政治思想家邁克爾·曼恩(Michael Mann, 1942–)提出「權力網絡」概念,強調權力不是線性,而是通過結構、資源、社會關係互相作用。政治菁英的影響力往往穿透表象,隱藏在制度與社會心理之間。
阿公補充:「政客的每一次訪談、每一個承諾、每一筆資源流向,都像被無形的手牽著。人民以為自由走動,其實每一步都在布局中。」
阿婆嘆息:「符號化與從眾效應,是權力最有效的催化劑。民眾看到的只是表演,真正的決策在後台。」
他們看著新聞裡官員的神色表情、出將入相,發現所有細節都像排演過,資源的分配和話術一樣精密。阿婆指著螢幕:「看似走自己路,其實每一步都在網裡。」
操控不是明刀,而是無形的線。制度不是枷鎖,最危險的是你以為自己自由時,鏈子已悄悄套上腳踝。
線拉越深,權力沉沉;
戲演越真,民意悶悶;
操控越密,制度昏昏;
看似走自己路,實際步步有人。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