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民》恢復陸生來臺此其時矣(奔騰思潮)

照片取自陸生聯招會官方網站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日前教育部陸生聯招會公布今年陸生的招生數據,碩博士生註冊加總僅78人,創下自2011年開放陸生後的新低。陸委會表示,中方自2020年4月片面暫停中生新生來臺就讀學位,教育部持續溝通未獲回應。
     陸生來臺是本人擔任陸委會主管兩岸文化交流的副主委期間開啟的政策,在民進黨全力反對的情況下,不得已加入「三限六不」方得過關,各種身份在臺陸生最多曾達四萬五千人。當時堅持開放(本人任職期間也同步放寬大陸駐臺記者的規定)的政策思考有四:
     一、兩岸敵對數十載,我方急需培養中國大陸内部親臺菁英勢力。假如持續開放至今,大陸學官商乃至金融、外交界,可能已經出現一批數量可觀的友臺勢力,現任376名中共中央委員及候補委員當中,若有十分之一曾經在臺學習的話,臺海情勢當不至此。
    二、高教是國家進步之本,但受少子化的影響,三分之一大專校院未來五年面臨裁撤;對照之下,目前在美就讀陸生仍有數十萬人,每年挹注百億美元,日澳也各有十數萬大陸留學生,臺灣享人文地利之便,吸收陸生,何樂不為?
    三、臺灣大專校院過多,招生數經常多於報名數,如何提升學生競爭力已成重大挑戰;相反的,陸生因高教機會較少,普遍較為用功,臺陸生同場競技,臺生展現多元價值而陸生帶動學習,豈非一石二鳥?
    四,臺海被譽為全球最危險的地域,五年來共機騷擾頻率增加一百五十倍。近來中日圍繞「臺灣有事」議題爭論不休,但今年前9個月大陸赴日旅客超過七百萬,月前兩國領導人在南韓峰會共商戰略合作,雙方一時之間或有過節,但少有開戰的可能;反之,賴總統將對岸定位「境外敵對勢力」,倡議「兩國論」,將兩岸交流批評為親中,如何確保和平?
    月前,國台辦發言人表示,大陸推動兩岸旅遊交流的誠意未變,但「臺方當局刻意歪曲兩岸旅遊行業民間組織的實際功能,企圖將雙方接觸政治化,作為恢復大陸居民赴臺旅遊的前提」。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隨後回應表示,「觀光小兩會」並不具有政治功能,而是針對旅遊安全、服務品質、公平性等事務性細節溝通。小兩會不具政治功能人盡皆知,為何陸方反復指稱接觸政治化?
    國台辦針對是否開放陸生的發言或許提供部分答案,聲稱若要恢復陸生赴臺就讀,臺灣方面應當盡早撤除對兩岸人員及交流的種種障礙,而不是企圖製造「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也能協商對話」假象。看起來包括陸生在内的兩岸民間交流,並不涉及政治互信問題,一邊主張兩國論,一邊又想創造兩岸正常交流的假象,才是問題所在!

 

作者為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