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 李宗衡專欄】
副標:當信仰成為策略——宗教場域象徵權力與選舉動員的理性計算
編按:
阿公:信仰不多,但政治看久了,知道什麼是真誠,什麼是演給鏡頭看的。
阿婆:拜拜求平安,但她說:「神明聽得懂人話,政客只聽得懂票聲。」
選舉將近,廟門口比百貨周年慶還熱鬧。香爐前排隊的不是信徒,是候選人;乩童後面站的不是志工,是幕僚。台灣宗教場域,本是心靈休息站,現在卻變成每日「曝光行程」。香越濃,流量越高;廟越大,票越保。
阿婆邊削蘋果邊說:「一天跑三間廟,這是拜神還是拜演算法?」
阿公哼笑:「手舉香、腳踏線、笑容45度,全套拍攝,完美政治儀式。」
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Émile Durkheim, 1858–1917)指出:宗教原本是群體凝聚的象徵中心,但政治介入後,它會轉化為權力和秩序的工具。
阿公指著電視畫面:「拜的是媒體,不是神明。」
阿婆補一句:「香火是信仰的煙,現在是選舉的煙火。」
美國政治學者安東尼‧唐斯(Anthony Downs, 1930–2021)則提醒:政治人物是理性行動者,會選擇成本最低、曝光最大、動員力最強的場域來最大化選票。
阿公點頭:「宮廟是地方社會網絡樞紐,比地方派系更快更穩。」
阿婆冷笑:「香火票比粉絲團乖,叫得動、跑得快、還能帶動一票票。」
香火旺的廟被分類為「友軍」、「敵軍」、「中立觀察」,政客心中暗盤算。
阿婆皺眉:「神明還沒開示,你們先畫藍綠?」
阿公咧嘴:「這不叫拉票,叫拉神。」
廟宇也不是被動,宗教組織和主委們熟練政治遊戲規則:誰來站台?誰捐香油?誰提供土地?誰改都計?
涂爾幹理論完全變質:宗教提供秩序,現實卻成政治秩序;信徒供信仰,政客供票數。
阿婆指著某候選人跪拜:「膝蓋跪給神,還是跪給選民?」
阿公笑:「他跪給票啦,神明只是提供背景。」
選後,香減、人散、直播停。當初跪拜力道十足,現在甚至忘還願。
阿婆嘆:「真正有求於神的是百姓;真正有求於廟的是政客。」
阿公最後補一句:「信仰從不害人,害人的是把宗教當政治工具的人。」
宗教場域被政治吸收:
香火越旺,是選票味;
鞠躬越深,是鏡頭對;
笑容越甜,是策略配。
信仰本應安人心,現今卻安民調;
宗教本應救靈魂,現在救選情;
香火本應傳信念,現成政黨色彩煙霧。
阿婆翻手機看到「宮廟挺某候選人」新聞,無奈吐槽:「神明有說話嗎?有錄音嗎?還是你們幫祂決定?」
阿公眯眼:「神明沒說話,但你們講滿多。」
最後,香爐還冒微煙,阿公低語:「香火本無辜,危險的是手握香的政客。」
阿婆搖頭:「民眾信仰被拿去換利益,這才叫真正的香火票。」
選舉像廟會,香火是貨幣,鞠躬是契約,笑容是合約。真正被消費的,不是政客,是把心交給神明的百姓。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