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簡秀枝/「路易絲·布爾喬亞:永恆的絲線」——蜘蛛奶奶生命記實,在上海龍美術館

 跨越世紀的傳奇女藝術家路易斯·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1911-2010)的回顧展,在上海龍美術館展出,這是我欣賞過的布爾喬亞展覽中,重點作品最周全、空間安排最大器,令人對這位法裔美籍藝術家與策展人菲利普·拉瑞特-史密斯與工作團隊,同表敬意。

 高達10米的巨型蜘蛛、沾滿「血」的雙手、骨頭碎片、破碎的掛毯和生鏽的鐵籠、無頭之人、被捆綁的戀人、長舌頭、飄蕩的衣服⋯,早年影音紀錄片,栩栩如生,感動、景仰心情,油然而生。

 展覽名稱叫「路易絲·布爾喬亞:永恆的絲線」,2018年11月3日至2019年2月24日,明年3月將繼續在北京松美術館,台灣,可有接續機會!?

 這是路易絲·布爾喬亞在中國的首個大型回顧展。

 位於上海西岸的龍美術館,是舊閒置廠區改建,四周腹地寛敞,廣植林木,建築內以灰色凊水模打造,高天花板,展間通暢清爽,路易絲·布爾喬亞的作品一放,頗有仰天立地的氣勢,穿梭作品前,細細思量藝術家的敏感、纖細思維,點滴在心頭。

 路易斯·布爾喬亞俗稱「蜘蛛奶奶」,一生際遇坎坷。1939年移民美國後,逐步把心靈創傷化入藝術創作,歷歷血淚,令人感動。

 布爾喬亞出身於一個古董掛毯修復家庭,年少時與掛毯有著零距離接觸。展覽取名「永恆的絲線」,指的是她腦海中,用來維繫母子關係的臍帶。因為她的母親,在家族的古董掛毯修復作坊里扮演的角色——不斷織布與修復。

 經歷過精神創傷,夢魘般縈繞著她。藝術卻有力地幫助她驅趕心理上的折磨,幫她恢復完整的自我。在她以往經歷和無意識思想構築中,彷彿是巨大迷宮中,藝術引領她走出一條通路,走向出口。

 布爾喬亞的創意,很深刻地吸取了心理學分析的思路方式和立場。

 如眾所皆知,無論有多少隱喻,路易斯·布爾喬亞都不是一個玩弄觀念和語詞的所謂超現實主義者,相反,她是一個存在主義者,是一個現實主義者。

 著名的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曾有言:「一個人無論走得多遠,都走不出童年的小村莊」,對布爾喬亞來說,也是如此,看似波瀾壯闊的藝術生涯,路易斯·布爾喬亞還是離不開童年被狠狠撕裂的那一道傷口。

 「永恆的絲線」,參考了布爾喬亞人生中最後15年來在布料,以及縫紉方面的成就。她的織物雕塑和繪畫,是用她生命中長期積累下來的衣服、床單、毛巾以及其他紡織品所構成,事實上,也賦予了這些傳記體般的作品,與觀者產生情感共鳴的特性。

 所以,當她將巨型的、人們通常意義上恐怖形象的蜘蛛,命名為「母親」時,這並不是什麼觀念和隱喻。而《媽媽》也有一個巨型的、裝滿大理石蛋的子宮,意即不斷生產、耕耘,非常女性化。

 布爾喬亞有意將該件作品,做成10米高,邀請觀者「走入」作品,抬起頭,感受到蜘蛛的內在,那種孕育生命的搖籃,去感知蜘蛛耐心織網背後的溫情、靈巧、堅韌的一面。

 布爾喬亞是位知性藝術家,閱讀豐富,知識淵博。對她而言,藝術不僅是一份事業,更是她「在人間存在」的方式。

 在上海龍美術館這裡,可以看到有關布爾喬亞的熟悉的元素:蜘蛛、相擁的戀人、纏繞的線、結、長柱型或鐘乳石型的石頭。

 這個展覽,是對布爾喬亞作品再次多元廣義解讀。在她早期的繪畫作品中,「線」通常象徵著頭髮與扭曲的時間。她的懸掛式雕塑,有著這樣永恆的矛盾與疑惑:牢固卻脆弱,被固定的,卻可以改變。它們懸掛著,從一個單獨的點開始,並且只依靠一根線支撐⋯。

 路易斯·布爾喬亞的主要展覽包括1982年的成名展;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回顧展;1993年威尼斯雙年展(1999年又在威尼斯獲得金獅獎);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回顧展(2007—2008),該展後轉至法國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2008),美國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2008)等巡回展出;此外還有位於多哈的QMA畫廊2012年在卡塔爾博物館舉辦的展覽「路易斯·布爾喬亞:意識與無意識」,備受世人推崇。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全文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