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蔡詩萍專欄】常在臉書發文的朋友,一定熟悉這句:在想些什麼?
這是你要發文前,一定會看到的。
「在想些什麼?」
也許也就是人之為人的關鍵吧!也是你之為你,我之為我,她之為她的區別吧!
一種米養百種人,百種人有百種以上的思維。難怪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
跑步的清晨,我不時會與早起的鳥兒相遇。
有時,鳥群聚攏,嘰嘰喳喳。但有時,樹枝或電線桿頭,孤鳥一隻,安安靜靜。
你也無從得知,牠是落單,還是刻意想靜一靜。牠安安靜靜,我亦不想吵牠。
但我想我是比較幸福的。我可以選擇一個人的時候,讀書,跑步,寫作。
要投入群體時,我隨時可以;想脫離的時候,讀一本書,套一雙跑鞋,或,走進喧嚷的街頭一直走。
最重要的,是我可以思索,而又可以把思索轉成文字。
思索,讓自己自由而特別;寫作,讓他人分享你的世界,有了共鳴進而成我們的世界。
日積月累,我明白:這是我的人生,我累積的人生。在群體與自我之間,我們不斷平衡,不斷移動,自由與寄託,兩相兼顧,兩頭皆宜,這是人生,我們找到的自在的人生。
日積月累,我又讀完一本何偉的《江城》,繼續讀《別江》,讀他二十年間,觀察的變化中國,以及不變的中國。
日積月累,我跑完94馬烏來馬,下一場,挑戰還沒去過的南投馬,完成我的志願:我還在跑,沒時間變老。
感謝周大雅兄,他說要在明年一月四日的第二屆民雄打貓馬拉松,幫我熱鬧迎接「百馬人生」。
我害羞,但我歡迎跑友們一起來!我們享受獨特的自我,我們亦從容共享賽道上42公里的奮進與昂揚。
日積月累,我們有了屬於自己的群體與自我兩相宜的人生。
作者為知名作家、台北市文化局長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